今天,日经网公布了“十大赚钱企业”——也就是2017年度净利润排行榜。据报道,日本经济新闻通过企业业绩和财务数据库 QUICK FactSet 统计了全球约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700家企业的利润额,排名前10的企业中,中国和美国各占4家,还有两家是英国和韩国公司。而上榜的四家中国企业,全是银行。
2017年度全球净利润TOP10
排名
企业
国家
净利润(亿美元)
增减率
1
苹果
美国
484
5.8%
2
英美烟草集团
英国
483
7.7倍
3
伯克希尔·哈撒韦
美国
449
86.7%
4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
417
1.1%
5
三星电子
韩国
366
89.3%
6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
357
2.9%
7
威瑞森通讯
美国
301
2.3倍
8
AT&T
美国
295
2.3倍
9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
279
3.2%
10
中国银行
中国
245
3.2%
2004年10强行列中还没有中国银行业的身影,2007年首次进入10强,如今全球一级资本排名前10的银行中已有4家是中国的银行。
为何银行能躺着赚钱
首先了解一下银行的主要利润构成:
存贷差
存贷差就是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放出去的贷款,中间的利息差额,这是银行最重要的利息来源,约占银行利润的 75%。
投资收益
银行吸收了存款后,会自己做一些投资,以低风险债券为主。在中国,大约90%以上的国债都是商业银行购买的。
通道业务费用
主要包括手续费和佣金。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其实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银行在中间起到通道的作用,收取部分通道费用。
而这三块利润,最重要和根本的还是取决于银行的规模和吸收存款的能力。
基于这三块利润,至今为止银行能躺着赚钱的两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银行垄断性
中国之前的金融准入门槛较高,牌照控制严格,而且国家在2000年以后对存款利率实行很严格的管制。
贷款需求强
我国十几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投资机会多,利润高,所以对贷款的需求很强。
银行日子不好过
近年来的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居民财富多元化摆布;而更开放的金融市场和外资准入,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与新鲜血液,也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银行揽储大战已经悄然打响,而这一变化,似乎正预示着银行躺着赚钱的神话,正在走向破灭。
今年,央行拟允许商业银行适当提高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按银行的规模分批进行。如果放开尺度和速度够大,这一利率市场化的举措在长期有可能会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
目前银行贷款利率远高于存款利率,是得益于政策的保护,如果这条保护政策取消,中小银行为了扩大业务规模,就会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储户,从而带动银行业整体存款成本上升。而在贷款一端,对大型企业的议价权也不在银行,因此银行很难将存款成本的提高完全传递到贷款成本,从而导致存贷款净息差缩小,银行利润减少。
净利息收入是目前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净息差收窄,将是对银行未来盈利能力的重大挑战。
在负债端,由于福利保障的完善、居民财富的累计增多,理财意愿观念开始逐渐萌发,低利率的存款已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居民拿了钱除了存款储蓄,开始会做新的选择,银行的储蓄率从高位开始逐年下滑。
在资产端,随着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手段更加丰富,除了银行贷款,发债、IPO、定增甚至是过桥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都对银行的传统信贷形成挑战。
同时,随着博鳌论坛的一锤定音,大幅度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内外资一视同仁,货币之间的兑换更加开放和包容。传统银行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银行好日子到头”的言论可能过于武断,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躺着赚钱的日子,恐怕是不多了。
而对于老百姓而言,越来越开放化、多样化、国际化和规范化的金融市场,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理财选择——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等等——甚至更大程度地在全球配置资产,而不必把钱全都放在跑不赢通胀的银行储蓄,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部分资料及数据来源:
日本经济新闻、第一财经、《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光荣与梦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6年报》
风险提示:本文章仅供一般材料使用,不可作为(而且不应当被视为)财务、投资或者其他依赖信息的建议。 ETO Markets 无权提供投资建议。文章中没有意见构成 ETO Markets 或者作者的任何特定投资、安全、交易、或投资策略适合任何特定人士的建议。 投资者应确保了解风险,并在必要时寻求独立的财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