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对了,也就是1825%。
就像这样。晚饭后,我带着我的小侄女在楼梯上,附近的广场,有人建立和销售了一些小陶瓷。
我挑了两个但在结账时,我发现我没有钱包或手机。
来吧,先借用你叔叔100美元。
“不借”,小侄女180°摇头,一脸坏笑。
她三岁了,最近学会了钱的面值,新鲜感还没下来,只要她出去,一定要带着自己的钱包。
“借100,回家还你105”。
“-好吧”
就这样,小姑娘跟我成交了。
100块借一天5块钱,日利率是5%,折合成年利率,就是5%×365=1825%。
如果单看1825%的利率,这肯定是超超超高利率。
但再看利息仅5块钱,肯定又会觉得,简直不值一提。
即使不是我的侄女,甚至是陌生人,我也想借五块钱,来回两次。我宁愿花五块钱。
这个例子也许没那么正式,但它是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借贷事件的缩影。
比如说,我明天才发工资,但我今天必须交房租,不然就要停水电。那么,我愿意高利率借一天的钱。
比如说,我已经交了买房的定金,因为一些意外,我原本用来付首付的钱不够了,但如果今天不签约,定金就要作废。那么,我也愿意高息借一笔钱,利息总比定金要少很多。
比如说,眼下有一笔货,如果我买下来,就能赚50%的钱,但我现在手头周转不开。那么,我愿意高利率借一笔钱,只要我赚地能覆盖利息即可。
假如,我刚好都是在现金贷平台借的,那么,,就是我被这些嗜血现金贷收割了。
然而,站在我的角度来看,我不这么认为,相反,我会觉得现金贷平台帮了大忙,我愿意承受高利率。
最近,,嗜血高利贷的指责声异常响亮。
我无意于为现金贷辩护,只是觉得,不加分析地指责一个整体,本身或许不那么恰当。
中间一定有一些混淆,但中间有一些合理的,应该满足的,不同的情况,应该分开看待。
每年36%的红线并不一定是所有指标的衡量标准。
除了看年化利率之外,还要看借款期限。借1万块钱,即便是年化365%,你只借1天,利息其实并不多,也才100块。
按年计算的365%是贷款利息36%的红线的10倍,但这种需求是非常普遍和合理的。
如果这样的交易被禁止,那对于资金供求双方来说,其实都是一种损失。
而且,即使是某些期限较长的高利率借贷,在某些情境下,也具有合理性。
比如说,一个人他的父母生了重病,危在旦夕,但他一时之间又筹不来医疗费,这个时候,即便是高利贷,只要有人愿意借给他,我觉得那也同样是值得感激的。
只要能节省生命,哪怕是一个高利息的贷款,那是什么?
这样情景在现实中还有很多,那些声讨高利贷罪恶的人们,只会举起抽象的道德大棒,而根本就不知道那些真实动人的现实需求。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年化超过多少就是高利贷,而是怎样才能保护合理的借贷需求,怎样让借贷双方在完全公平、你情我愿的情况下,实现交易。
以及一旦借款人违约,应该如何保护贷款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怎样防止暴力催收的恶性事件。
绝不是,一旦有问题,就大声叫喊和杀戮,彻底禁止高利贷。
高兴趣也可以使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