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平台没有场景却学淘宝玩供应链 徒惹一身坏账而已

 (本文作者授权出版第一部未经网上贷款机构许可不得转载的作品,违反者必须接受调查。)

  供应链资产怎么样啊?做供应链资产的平台安全不安全?供应链真的是蓝海吗?时常可以在投资人群里看到有人在进行概念的普及,有人在进行概念的探讨,有人在询问。但凡拿来主义者,在我眼里其实都不算是合格的投资人,风险自辨自知都不清楚,何况投资。老祖宗说过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今天抽空给大家聊聊供应链里面的事情。

  时间得回到2015年,2015年资本疯潮年,互金行业发展元年,自2015年以来随着各大平台的飞速发展,融资效率也越来越高,资金进入平台的量级也越来越大,当资金越来越容易获取或者资金量越来越大的时候资产端的压力随之而来。

  与此同时也是在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基于资产方面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打出口号,做起资产的细分领域起来;这其中有不少平台也开始宣称自己在做场景类的金融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媒体的宣传和一些所谓的这一类平台的浮出水面之后,细分领域开始独占鳌头,一时之间好不热闹,当然供应链资产也在这个阶段火热起来。

  我深深的记得在那个供应链too young too simple的2015年,一个奇怪的现象开始出现了,当你和平台去聊资产的时候他们也会告诉你,我们平台是细分领域供应链资产,我们是场景金融,我们有生态闭环,我们在培养下一个万亿级的消费金融市场等,以主观为出发点,以BAT为佐证,以闭环为概念,让投资人陷入生态闭环的完美商业模型。

  可是真相真的如此么?

  在互金行业里面有资本进入,并有相关产业链的资本商帮助平台做产业链、生态金融不在少数,但是这类平台多以关联担保,自控风险为主。

  这里以大宗为例,在大宗商品交易中,大多数的风控标准为库存票以及物流票来核对贸易真实性,采取的措施是以采购票为授信标准,承兑汇票为抵押物进行投融资服务。在整个链条里面如何确定票是不是虚假票,如何控制真实的商品流动时间,成为大家要攻克的难点。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做这类业务的投融资企业的常规操作模式就是:首先做个相应的物流或者库存的企业作为生态链的一环,然后以金融服务为切入点绑定库存或者物流环节;(其中有实力的企业会直接控股销售企业,通过销售企业的资金流水来获得准确的融资期限。)最后形成金融机构以自己产业链的机构真实数据作为标准或者说担保方为产业链进行融资。大白话一点就是风险自知自控。

  在这里再来给大家讲讲阿里小贷的故事,阿里小贷的场景模型一直为行业人所羡慕。First我们要知道阿里小贷的资金都想贷给什么人?答案当然是贷给淘宝店主。当阿里小贷把资金贷给淘宝店主的时候,阿里就会对淘宝店主日常的这些电子经营、流水进账等数据进行一个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深刻挖掘就可以对该淘宝网店进行一个比较合理的公正化的估值。打个比方某某淘宝店估值价值100万,但是阿里小贷却根据你的需求只给你20万的额度。所以博弈就产生了,你可能会因为这20万的贷款而损失一个价值100万的淘宝店面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你不傻你绝对会去把这一笔贷款还清的。

  所以它的场景金融本质还是通过支付宝的数据对淘宝企业进行综合评定之后并做隐性的商铺质押风控措施再给予金融服务。

  综合而言,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想要细分到某个领域或者场景开展投融资业务,必须掌控链条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然而反观网络借贷的部分号称细分或者场景的一些平台。这些平台有部分的确拥有持牌金融机构作为背书或者贸易的切入点。但是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不难发现,这些持牌金融机构大部分属于商业保理或者非融资担保公司,成立时间也仅仅在2015年左右。

  通俗意义来讲也就是说这类企业其实是个壳公司,其本质并没有深入到产业链去。金融机构在做产业链融资的时候并没有控制链条的某个环节,风险难以掌控。仔细的投资人不难发现,能掌控相关链条的企业,其实很少。(债权二手车买卖除外,因为市场特殊性导致了该类平台的风险点在另外一端)。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给大家讲个笑话了,平台名不方便透露,TOP前50的某平台做了S宁供应链的资产,该平台在宣传时(某档电视节目)号称自己深入到S宁的供应商云系统中,从源头把控风险,因此整个资产包风险可控。

  实际情况是,该企业拿到资产包,用旗下壳保理扣除了一定收益后,以债权转让模式在平台发售相关资产。该壳保理对整个产业链资产做到的仅仅是个利润剥离的形式,而非相关链条控制。导致的结果是,现在还有6000-8000万的烂账被套。原因在于该平台对该供应链资产并未有实际控制能力,所以在整个链条中成为了冤大头。

  在互金行业很多平台都是做高利贷起家,也有的是风口来临时做互联网或者金融起家。站在风口上猪也可以飞起来,他们通过运营获得了资本商财务风投,利用资本商的财务风投打着战略风投的名号,包装自己控制了产业链,实际情况是利用了某个壳公司做了一定的利润剥离,然后给投资人一个不可控债权或者是供应商虚假的债权。于平台而言自然是钱被套,于投资人而言自然而然是上了概念的欺骗。互金行业在金融端鲜有创新,只是玩法不一而已。

  回归落脚点必须要承认,供应链金融或者说贸易链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前提是企业必须利用旗下的金融机构作为担保,然后还要对链条有强力的控制,不然一切都是扯淡。

说起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资助的流行,我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不是钱的人。在首都,。要想说,培养下一代消费者金融市场,这就是培训下一个老的LAI借用新的,旧的市场还不够,市场真的很好。银行不打算用政策将自己赶出市场,而一只狗将不会分阶段稀释其股票以获得资金。顺便说一下,还有一个附属平台可以利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