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年前有人提到在线贷款收益率下降的问题,那么大多数投资者都会对此嗤之以鼻。事实上,在2014至2015年的“好年头”,20%的收入根本不是问题。即使有下降,也许在我们眼中,也有正常的行业波动。
但是,“神话”又一次被打破了。10月4日,一份定期的月报将成为“收入之坛”行业的序幕。
跌破10%,收益光辉难再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16年9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首次跌破10%,为9.83%,环比下降了25个基点(1个基点=0.01%),同比下降了280个基点。
主要收益率主要分布在8%~12%之间,占46.37%;二是综合收益率在12%~18%之间,占35.41%,低于8%的低息平台比例继续增长11.42%。
其中,上海、江苏和重庆综合收益率低于全国水平(9.83%),分别为8.33%、9.23%和9.25%。北京综合收益率稍高于全国水平,为9.91%。行业发展时间越长的城市,下跌幅度也越大。
除却收益以外,另一组数据也值得重视。那就是行业整体借款期限有了较大变化。借款期限环比缩短了0.29个月,变为7.75个月,八成以上的平台平均借款期限在半年以内。
而不同以往的是,此次并不只是单纯的利率下跌,借款期限也同时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一句“行业波动”显然已不足以概括所有,由利率和借款期限变动带来的格局化改变,或许可以看成是行业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的开始。
卸下“计划”面具,P2P寻迹而行
事实上,P2P利率的整体下降并不令人惊讶。从流行粉丝的高利率开始,到逐渐下降的趋势,许多市场财富管理产品的利率趋势也是常见的。除了市场原因外,导致这些现象的“人类规划”因素也占很大一部分。
2012年,余额宝横空出世。“活期理财”的噱头一出,引得大批投资人竞相追捧,其最高年化收益率一度达到了7%。其实,“全民买宝”的背后,除了有货币基金市场本身的争气,更逃不脱新产品特有的“营销周期”。
为了延续产品的黄金周期,在除了本身所给予的利率以外,每个产品运营团队都会在前期进行一定的利率补贴,以拉动造成“高利率”的假象和吸客效应。而一旦市场投资习惯形成,就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松绑”。
我们所说的"行业波动"实际上是对市场环境的"失去了"。
光退后的“婴儿”就是这种情况。由于货币基金的不可撤销性质和日益宽松的市场资本需求,婴儿“投入”市场后的收益也逐年下降。2015年10月17日,悦宝的7天平均年化利率首次降至3%以下,而中国货币市场基金利率经过几年的爆发终于进入了“二字时代”。
“根是苗红”的银行理财产品无法逃脱这种局面。相关数据显示,自2016年9月12日以来,全国193家银行共发行了1260种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国有控股银行共发行了65种非资本保险理财产品,3个月至6个月的平均预期回报率为3.56%,6个月至12个月的平均预期回报率为3.63%。市商业银行发行413种非成本效益理财产品,3个月至6个月的平均预期回报率为4.13%,6个月至12个月的平均预期回报率为4.18%。
可以看出,在一次野蛮的人为上升之后,大多数财富管理产品正进入真正的“市场导向”阶段。而现在,P2P的这一幕也与2015年前的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去市场的路,还有多远?
当我们回顾P2P在中国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除了2012年的短暂(108天)低点之外,高额的年化收益一直是P2P强大的“剑湖武器”。特别是在2014年“盈利高峰年”,综合回报率超过18%的平台随处可见。2014年,2015年行业平均借款期限连续7个月以上。这也表明,在行业交易量和回报率飙升的同时,大型目标的比例也在上升,应主导p2p的短期或超短期借款项目的比例也在日益缩小。正是收入带来的盲目增长给行业带来了非理性的疯狂。这种疯狂大多是过度开放的结果,但不难找到人为制造的痕迹。
因此,回顾这件事,我们发现,当“人为”开始受到限制时,市场化的理性衰落将开始显现:
①经济“L”型下行:由于国家经济处于“L”型走势的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会有所降低,融资需求会相应减少;而央行更是通过多次的降准降息,来增加市场流动性,以期经济回升。所以中国理财市场近几年整体收益下行也或将成为“新常态”,而P2P也自然不会例外。
资产结束时僧人和僧人的数量较少:前期工业野蛮增长的影响,市场上的资产难以应对大规模的工业经营,,建立了消费金融和汽车贷款。新的资产模块是主要的信贷贷款,它更压缩了平台的生存空间。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资产,该平台被迫削减利率作为交换。
③合规成本上升:曾经“野蛮生长,野路子出生”等词,已成为了P2P的标签,而这和行业的高息不无关系。不过,,平台合规成本就陡然上升了。试想,以往用60%的经费用来做营销,剩余40%保障基本运营;而如今却是,用大部分的钱来进行资产端改造、对接银行存管、办各种证等等,能给予投资人的收益自然就要大大减少了。
P2P在这场市场化的进程中,似乎逐渐尝到了“下沉”的滋味。只不过,与余额宝相比,P2P的这场下沉或许还处在一个开头的位置。
试想下,在2016至2017的“整改年”里,平台的合规成本还将大幅提升。资金存管、信息安全、定期审计等带来的直接额外支出项和信息披露等措施带来的间接成本耗损将会持续对平台的运营造成冲击。
所以,不要期待恢复,最好能合理地看到下降。无论是高还是低,这至少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化”过程,这也可能从根本上改变P2P的收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