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存货的过程中,有两个市场数据广泛传播,引起了很多关注。
第一,有媒体报道称,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近7亿平方米,按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可以使用"空缺"住宅2亿人民生活,可以看出存货压力巨大。事实上,根据它的计算方法,所谓的"空缺"住房只能生活在2千万人以上,2亿人口的计算高估了近10倍。
第二,有人估计,中国的住房面积近1000亿平方米,可供34亿人居住。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已建成的房屋面积约为10亿平方米。以这样的速度,数千亿平方米的房屋将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这个数字不太可靠。
这类数据不能被推送,但它可以被广泛关注,许多人相信它。原因很多,但缺乏相关的权威数据无疑是很重要的。记者在库存调查中也有很深的感受,很难得到一些关键数据。例如,包括期间在内的该地区的总体库存有多大?自住需求和投资需求在购房者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很难获得更准确的数字。
以目前的住房存量规模为例,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月底,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近7.4亿平方米。这个数字没有争议,只是指商品房的待售状态,不能完全等同于房地产的存量压力。如果你考虑到未建的、未建的商品房,以及各种保障性公寓和商品房之外的自建房屋,情况会变得有点混乱。有学者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存量至少为50亿平方米,拆迁周期约为3年;一些市场组织估计,中国房地产业的实际库存约为93.3亿平方米;有人甚至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拟消化的存量总量超过140亿平方米,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消化。可以看出,目前的库存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仍未得到明确的说明。
只有高质量的市场信息,才能有高质量的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行业,政策导向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政策的制定和引进不能是主观的假设,不能“估计”,而应基于对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根据准确、及时和全面的市场信息,正如“眼睛”是为相关政策安装的,调控可以是有针对性和适当的。相反,如果市场信息落后、局部甚至不准确,就会陷入“盲人触摸形象”的境地。系统而有效的调控可能会成为“头痛、脚痛”的被动反应,其结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的。
今年以来,与退库有关的政策已经集中发布。一方面,政策在当前形势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情况,有必要“按市实施政策”,甚至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的情况,对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数据的细节和及时性。房地产库存有多大?什么是区域分布?什么是什么类型的结构?有多少流动人口?未来有多少人?只有不断提高相关数据的统计,了解家庭基础,准确把握真相、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政策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此外,准确的市场信息也是引导市场预期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政策不仅需要科学的制定过程,而且需要市场主体在实施过程中的合理反馈。如果有些市场数据是密码,使市场参与者看上去像是“迷雾”,很容易偏离政策的初衷和市场的反应。创造一个更加透明的市场环境,形成政策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将更有利于非库存的顺利进行。
微信公众号:融化360房贷(fangda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