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边的广州市,公共交通是越来越拥挤,让朝九晚五的上斑族们每逢上下班就痛苦不堪。正在事业上升期的小明,终于在“3万块把车领回家”的诱感下买了辆车,顺便还按据了一个高档汽车愿以及汽车的年终护理套餐。他想:“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车,从此再也不用忍受公交车和地铁的折磨了,周末还可以带着老繁孩子享受一下短途旅游的快活!”
但他还没高兴多久,新问题马上就来了。小明发现,每个月到了一定时期,他的钱包就会突然缩水,让他事业发展的成果牌间蒸发。因为现在每个月摆在他面前的“债主”,除了房贷、老婆、信用卡之外,又平白无故地多了几位“债主”。这让小明售感桔据,虽然不用挤车了,但是事业上升期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随之减淡了。
虽然当时只付了3万元使把车开回了家,但是还贷所带来的问题远远不是3万元可以解决的:
第一点,小明现在不收轻易换工作了,因为出现了一种还贷的恐慌。看着自己越来越少的私房钱,小明开始担心,自己一且失去工作,就不可能再承担起这样的房贷、车贷,在这样的恐慌下,小明甚至都不敢和老板顶嘴了。
第二点,小明需要更多的钱来缓解按揭压力,按揭不是免费的午餐,而且按揭付到最后往往会付出比原价多得多的钱。这让小明觉得自己赚了多少钱都是不够的,还贷的日子一天不结束,自己每天的工作所得就不可能完全属于自己。
从此,小明的工作与生活都充满了一种还货的恐慌感,似平走上了一条到处都是“债主”的不归路。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按揭这回事,不得不说一下“时间价值”与“资金折现”。“时间值”很好理解,即钱的价值会发生变化。不同年代钱的价值有所差异。比如说,十年前小明拿着妈妈给的1元零花钱,可以在小卖部里买好几种零食,对年幼的小明来说.1元还算个大票:而现在的1元钱.大概只能施含给街边的乞丐,100元成了大票。这其中的价值差异就是“时间价值”。谓“资金折现”,就更简单了,即你把资金投入到一个项目之后所产生的回报。比如说,你把1元钱存人银行,那么十年后它可能变成2元。但是,如果你拿这1元去买1个鸡蛋作投资,然后再用鸡璧换1斤大米,用1斤大米换2斤绿豆,回形针效应之下,这1元钱的价值可能会折现得更多。整个过程中你经历的交换越多,可维获得的折现价值就越多。
小明买车,在一定程度上便体现了“时间价值”与“资金折现”。小明向银行做钱买车,其实就是把资金折现权交给了银行;银行呢,成为了小明的债主,小明要拼命工作才能让银行不把车收回。但同时,银行考虑到了“时间价值”这个问题,于是就对小明说:“这样不行,我借你钱这么多年,你得多还我一点儿,以前的一块钱不是现在的一块钱。”到了最后,按揭买车的小明得付出更多的钱才能还清这笔时间情。
“用未来的钱即今天的梦”,烃经济学上管这个叫“超前消费”。这种超前消费的经济行为在欧美国家一直备受推崇,但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常常超出白身经济实力进行消费,只看到了借贷消费所带来的利益,忽视了自己能承担的消费能力。
小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曾经用明天的钱团今天的梦,到后来,只能是用今天的钱还昨天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