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以来,汇率基本上维持不断升值的走势。2006年5月15日,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1美元对8元。2007年1月11日对美元7.80告破,同时贵过港币。2008年4月10日,中间价破7.0大关。
几年来,一直振荡走高。汇率中间价从2005年年中8.3元/美元升至在2012年5月2日的6.2670的高点,累计升幅超过30%。而2005年至2011年,美国失业率却在上升,这说明美国经济的态势,包括它的就业状况,跟汇率没有直接的关联。
2005年汇改以来,出口贸易每年增速从历史高点2003年度的39.8%回落,进出口贸易差额在达到2008年高峰后渐趋均衡,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唯2009年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进出口都出现了负增长,但出口业绩首度超越了常年冠军德国(112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8.4%),跃居为世界第一。在有序渐进的升值之旅中,不免带来困难和痛苦,特别是大批低端加工业倒闭,但许多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改进管理等办法消化了汇率升值。
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已经大幅降低了其对外贸顺差的长期预测值,此举能帮助针对美国关于“明显低估”的观点为自己辩护。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G20峰会上讨论过的标准,外贸顺差占GDP控制在4%以内为合理范围。的外贸顺差从国际前2007年占GDP10.1%的高点下降至2011年的占GDP2.8%,IMF把它描述为“比预期的更猛烈和更持续地”下降。但IMF说,它仍然处于评估汇率是否已经接近市场均衡。
201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为GDP(83626.7311亿美元)的2.76%,在合理受控范围,显示汇率变化对顺差水平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9月12日发布《2012年上半年国际收支报告》指出,随着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以及央行外汇干预大幅减少,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格局将成为常态。
2012年4月16日,央行宣布扩大汇率双向波动幅度。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这是自2007年5月波动幅度由3%。扩大至5%以来,兑波动幅度的再度扩大。
央行将这一重大举措的出合背景归纳为“当前外汇市场发育趋于成熟,交易主体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日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