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投资,几乎所有普通人反应都是一致的:
我哪儿有什么钱去投资啊!
“投资是只有富人才能做的事”,这个念头使得绝大多数普通人从未认真思考过投资这回事儿—一因为觉得自己没资格,或者觉得自己没能力一一更别提什么定投了。投资这东西,父母没有做过所以不会,学校里也不教所以不知,更为可怕的是,几乎整个社会都在“教育”和“普及”一个观念:
投资有风险:
投资的确有风险,这没错。但,这个论断绝对不应该也绝对不能直接推导出一个极端的结论:普通人不要做投资!可偏偏,这个逻辑并不严谨的结论被绝大多数人,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普通人,不仅默默接受了,还深信不疑!
让我们先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在拼死拼活地定投!其实,放眼全世界,可能都差不多厖只不过,这绝大多数的人,定投的标的是房产。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有定投的能力。
非常遗憾的是,全世界人民都被银行忽悠透了一—人们在从银行贷款支付巨额利息的前提下,在他们生命中最具生产力的一段时间,即,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定投房产,过着锅牛般的一生。
这绝大多数人中的绝大多数,自称或者被称为“房奴”一一即便是在经济环境大好的时代,贷款买房也不是什么美好的经历。本质上来看,他们不是房子的奴隶,他们是银行的奴求。本质说出来就很可怕,这些房奴从来没认真审视过一个真相:
他们实际上是在一生最具生产力的时间里,用两套房产的钱,买到了一套房产——房贷在二三十年间的利息总和总是和房产价值差不多,这是银行的精算师们努力演算的结果。
不比是不气人的。你和你的同学,两个人,在18年前,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你选择贷款买房一一定投房产:而你的同学选择定投茅台股票——因为他就是个笨蛋,所以只能免费使用市场上最聪明的人的免费建议厖1.8年后的今天,你俩对比一下,结果是怎样的呢?
假设当初你买的是北京的房产,这些年北京的房产价格上涨是全国最强的,年化复合增长18%左右,四舍五入之后,大约相当于在过去的18年里你的房产价值增长了20倍!看起来真的很惊人!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乐观。因为你是需要支付利息的,所以,相当于你是用两倍的价格购买的房产,所以,你能占据的增长应该是10倍而不是20倍。还有,这才18年,贷款总计30年,头几年你算是还清了本金,可现在至少还有一半的利息没有还完,也就是说,这10倍里你实际上真正拥有的只不过是它的3/4,即,7.5倍厖这还是你在房价起飞之前入场时机非常好的情况下!那些2018年才开始定投房产的人,放眼望到2036年,谁也不敢保证还能有这样高的收益了吧?
那你的同学呢?他手里的茅台股票在过去的18年里增长了180倍!这相当于年化复合增长是33.45%!而你这位笨蛋同学并不是当初最低价一把梭的,而是在这些年里逐步定投的,那么,他的增长不会有180倍那么多,但也绝对是实实在在的40倍左右。这个比较结果看起来有点过分了吧?其实还有更绝望的,说出来能气死你:
你的房产,的确算是资产,可其流动性趋近于零:你的同学的股票,同样算是资产,可其流动性却几乎是100%。
对资产来说,流动性是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流动性的话,无论多有价值的资产,都和面对敌人的时候,你的手枪里虽然有子弹但那子弹却被卡在里射不出来差不多。这就是为什么说,你那位笨蛋同学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40倍的原因,因为他手中资产的流动性太好了!
这个比较实在是令人生气,好在这种比较很可能并不存在,因为更大的概率是,你的笨蛋同学压根儿就不大可能去定投茅台股票一一事实上,在过去的18年里一直定投茅台股票的人,真的屈指可数。所以这样的惨案,很难发生在你的身边。
为什么呢?因为定投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行为,甚至是社交化行为。
你的朋友不会有令你生气绝望的未来,极大概率上,他的命运应该和你差不多,因为你们都是社交动物,你们都在同一个社会里生存,都受到强大的社会化影响。你看,你要结婚,他也要结婚,是不?你为什么要买房子啊?那不是你的主意,那是你丈母娘的主意,因为如果你没有买房的话,你的丈母娘就不放心把女儿嫁给你!你以为你那同学的丈母娘不一样吗?十有八九在这方面她们是一模一样的,这个社会里大多数的母亲都无法安心地把女儿嫁给一个连房都买不起的男人。这也不怪她们,关键在于大家都这样啊!